作者:胡浩(原吉林炭素集團公司教培中心主任)
二零一廠是國家一五期間確定的156個建設項目之一,是由前蘇聯援建并由蘇聯莫斯科鋁鎂設計總院承包設計的,同時蘇方還承擔技術培訓和投產時期的技術指導工作。
1952年,蘇方提交給我廠擴大的初步設計,并確定了工藝流程,主體設備、勞動組織和技術骨干培訓的意見。
新建工廠需要一大批技術人才,以適應生產需要。1952年5月,東北有色局副局長孫鴻儒決定,由撫順301廠、蘇家屯鋁加工廠分別抽調120多名有技術基礎的人員前往蘇聯學習各種專業技術,培養技術力量;同時在撫順成立由東北有色局舉辦的俄語訓練班,專門培訓這批去蘇聯實習的人員學習俄語。隨后,任命哈爾濱101廠廠長韓賦為俄語訓練班主任,調我和劉漢一、王旭川三人為教師,并決定我們三人同時出國實習。后經一年多的學習和努力,我們對一般生活用語和技術術語都能基本掌握,借助詞典還能閱讀一些專業書籍和資料。
當時廠內派出了由范景波、李圣華、桂竟先、楊國華、劉丕炎、薛克琛、孔昭瑞、曹誠一、歐誠華、李茂新、張立尚、于祥佩、朱長才和我等15人。15人中有13人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培養的第一批大專和中專畢業生。實習隊的負責人是范景波,并由范景波、張立尚、于祥佩三位同志組成黨支部,李圣華、歐誠華和我組成團支部。
我們當時在薩坡羅斯電極廠實習,該廠屬于先進企業,是蘇聯最大的炭素廠。技術、設備先進,產品質量好,產量耗能低,環保條件優越,經濟效益高。這個廠的總工程師哥魯吉諾夫是蘇聯電極專業委員會的副主任,也是援建我廠時的專家組組長。
實習是按照兩國政府簽訂的協議進行的。有的人跟隨總工程師學習工作,有的人跟隨副總工程師學習工作,還有的學習其他工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實習計劃,實習共分三個階段。
1.認識實習。就是按工藝流程的主要崗位做全面實習,大約要3個多月的時間。主要是學習工藝流程、操作規程、設備的種類和結構性能等,達到對電極生產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感性認識。
2.專業實習。在全面了解電極生產工藝后,根據每個人的培養目標,開展專業技術學習。主要是系統學習主任工程師薩哈羅娃講授的碳到石墨生產工藝理論,同時結合工廠科研課題及試驗報告進行講授。
3.模仿實習。用2個月的時間,按每個人的實習計劃要求,跟自己的實習指導教師學習如何當總工程師、科長、車間主任等,主要學習技術生產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實習期間,蘇方十分關心我們的生活,經常關心我們的學習情況,為我們借閱各種學習資料,教授我們學習俄語,休息日還派共青團書記陪我們去游覽名勝古跡。實習期間,我們真的很快樂,永生難忘。
在其后一年多的實習日子里,我們和工廠的領導、工程技術人員以及工人之間建立起很深的感情,同時我們中國實習生也博得了他們的好評。他們都說:“中國人勤奮好學!”在臨別的時候,他們到車站歡送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懷著不勝眷戀的感激之情向他們告別。
60多年過去了,回憶起在蘇聯實習的那段往事,我至今仍難以忘懷。到(前)蘇聯去實習,是我人生第一次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由以往的電極生產知識門外漢,到初步掌握各方面的理論知識,整個過程,受益匪淺。如今每每回憶起來,記憶猶新。那充實且快樂的實習經歷不但為我們那些同志們一生獻身炭素事業打下了基礎,更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了世界友人們的熱情與真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