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誠齋
(原炭素廠副廠長、總工程師,離休干部,現已辭世)
如今,吉林炭素廠已經走過了近60個年頭。60年來,他伴隨著共和國的成長而成長,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而發展。作為吉炭歷史的見證人,看到企業今天的發展和變化,撫今追昔,往事迭印交織,感慨系之。
吉林炭素廠從1951年搜集資料、選定廠址,到1955年10月投入正常運行,僅用了四年時間。而其中,從破土動工到試車生產更是只用了一年零九個月。建設速度令人驚嘆,建設質量標準優異,出廠產品也屬一流。這樣一個現代化企業的誕生,不僅填補了我國炭素工業發展的空白,同時也標志著中國工業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里程碑。
興奮之余,我的體會十分深刻:
第一,炭素廠的建設離不開各級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吉林炭素廠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由(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工程之一,得到了省、市領導的熱切關心和重視。市委書記辛程曾于1954年4月17日向全市人民發出“支援重點工程”的號召,引起了全市人民的共鳴。從勘察廠址、施工到投產,省、市領導和各級同志們經常親臨現場檢查指導。期間曾有一次由于水文地址資料沒有及時提出,影響了蘇方的設計,省領導立即直接向中央反映情況,使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
此外,當時市委還組織了由市委工業部、市總工會、團市委組成的工作組,長期派駐我廠指導工作。工作組的同志們經常深入工地了解情況、檢查督促,協調有關部門一定要按期完成工作任務,爭取早日投產。
現在回想起來,我廠工程建設的速度快、質量好,離不開全市人民和各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援,無論廠內的工作人員走到哪里,只要一說201廠的,就會得立即到協助,使我們感到了一種由衷的欣慰。
第二,全體職工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只要是工作需要,任何困難都能克服。那時乙方單位負責施工,甲方單位負責包料。在秋雨連綿的季節中,有的同志露天作業,冒著風吹雨淋,不計較勞動保護;連夜加工木材,沒有一個抱怨加班辛苦的。當時大家都有一個信念:我們是國家的主人,建設自己的工廠倍感光榮,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他們猶如猛虎添翼,干起活來渾身是勁,有的甚至都放棄了休息日,也要到車間來看一看。記得有一天下午,馬上就到了機關下班時間,專用線來了一車水泥。機關干部在聽到消息后都沒有回家,全部自覺地幫助卸水泥。連老紅軍李益仁也一直堅持到卸完才回家,當晚有的同志累得連床都上不去,可是第二天卻仍出現在工廠的工地上繼續工作。
那時,施工現場上木材堆積如山、磚垛鱗次櫛比,但從未有人動一草一木,也從沒發生過丟失現象。投入試車生產時,(前)蘇聯專家最多達三十七人,他們既熱心又嚴厲,不僅熱心地幫助我們,同時手把手地教工人們如何操作,百教不煩直到工人們學會為止。此外,他們還與廠內的工程技術人員共同起草、制定各類生產規程和制度,直到現在,我們所應用的有些技術規程、檢查規程、操作規程仍沿用著當時的條款。而此后幾十年的生產實踐也足以證明,我們與蘇方專家和人民的友誼是真誠的、偉大的。
在我廠試生產時,國家冶金部作出指示,要求生產必須實現三出:既,出產品、出人才、出經驗,F在,回顧吉炭幾十年的光輝歷程,我可以說,我們做到了。原設計年產炭素制品兩萬多噸,現在早已實現了十萬多噸,比原設計增產五倍之多;原設計產品為四大品種,現已經達到三十多個品種,有許多產品還填補了國內外空白;此外還生產了科技含量較高的特種石墨和碳纖維制品,廣泛用于醫療衛生、醫療和航天、國防建設。
后來,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炭素產品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為此,我們還援建了蘭州炭素廠,同時支援了國內各兄弟的炭素廠。許多廠子都是在我廠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之上投入建成的,有的甚至從廠領導、管理部門到生產一線都是從我廠輸出的人才和骨干,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炭素行業的飛速發展。
60多年來,我們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了從“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光輝理論過程。特別是改革開發以來,我們大膽地進行了技術革新和改造,發明了涼料機,把工人從艱苦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要知道當時連(前)蘇聯都沒有解決涼料機械化的問題,而我們則依靠勤勞的智慧,在短短幾年間就創造了歷史。后來我們又先后進行了微機配料改造、三組大直流石墨化改造,引進了高壓浸漬、電極加工自動化機床等先進設備,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創舉。
60年,吉炭實現了新的歷史性跨越,作為吉炭歷史發展的見證人,我深深地為吉炭的發展感到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