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hfdfl"></ol>
<rp id="hfdfl"><ruby id="hfdfl"><font id="hfdfl"></font></ruby></rp>
      <p id="hfdfl"><ol id="hfdfl"><b id="hfdfl"></b></ol></p>

      <nobr id="hfdfl"><p id="hfdfl"><ruby id="hfdfl"></ruby></p></nobr>
      <rp id="hfdfl"><i id="hfdfl"></i></rp>
        <big id="hfdfl"></big>
        <th id="hfdfl"></th>

        <noframes id="hfdfl">

        吉林炭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今天是: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炭園情懷 > 難忘昨天
        左移動 右移動
        創業者的腳步——憶我在201廠初期的那段時光
        追憶1952:建筑工人搬進了新宿舍
        我在建廠初期的幾篇日記(一)
        吉炭歷史見聞錄(四)
        吉炭歷史見聞錄(一)
        短暫的時光  永恒的記憶    憶在蘇聯的學習和生活
        難忘建廠初期的那些事
        艱苦的歲月  光輝的里程——憶建廠時期的二、三事

        創業者的腳步——憶我在201廠初期的那段時光

        作者:張海成  原201廠309車間工人,現在蘭州炭素廠退休 伴隨著新中國誕生的腳步聲,新中國第一根電極廠在美麗的松花江畔破土動工,迫切需要建設人才。 消息傳到葫蘆島401廠技工學校,全體學員熱血沸騰,積極響應祖國的號召,到艱苦的地方去,申請書像雪片一樣飛來。 難忘的時刻終于來到了。1953年12月28日上午8點30分,錦西火車站里一片歡騰,自愿赴新中國第一電極廠的技工學校的學員們即將啟程。 這一批學員共有14名學員,他們分別是;楊鳳鳴、梁少江、雷振元、張海成、高文彬、金玉柱、邢連杰、許振榮、楊克思、王錫交、葉紹明、張秀泉、李九齡、王文志。 一聲長鳴,火車呼嘯東去,車廂里飛出激昂的歌聲,14名建設者告別了可愛的家鄉,向著江城飛去。 不到吉林想吉林,來到吉林后了悔。江城雖然山清水秀,可是當時哈達灣施工區卻面臨吃住兩難的問題?墒且幌氲健昂脙号驹谒姆,干革命四海為家”的豪言壯語;一看到熱火朝天的施工現場,我們哪能見難而歸啊。明知吉林苦,偏向吉林來!我們的決心不能動搖,就是要在哈達灣安家落戶,大干一場。 201廠開工投產,煤氣站是“先行官”。1954年,我們這支平均年齡在28歲的創業生力軍,創建了309車間的“青年站! “青年站”明不虛傳,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都是青年。生產煤氣,更不那么簡單,煤氣易燃易爆,危險性較高。但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這些小青年,學理論不怕難,實踐中加油干,從掌握新技術出發,鉚足了一股勁,下定決心一定不能給新中國丟臉! 盡管做了充足的準備,可在投產時,我們的心情還是有點緊張,唯恐怕出現意外,好在當時有蘇聯專家“坐陣”,加之大家的共同努力,309煤氣發生站,一次試車成功。 而今,回首以往,恍如昨日。我曾身在炭園、也深愛炭園,我曾身在吉林、也深愛吉林。雖如今身在蘭州,但每每想起201廠依舊格外親切,多年來,我始終把輸送我的201廠稱作“母廠”,當年在母廠的經歷和精神將永遠銘記。
        • 作者:張海成  原201廠309車間工人,現在蘭州炭素廠退休 伴隨著新中國誕生的腳步聲,新中國第一根電極廠在美麗的松花江畔破土動工,迫切需要建設人才。 消息傳到葫蘆島401廠技工學校,全體學員熱血沸騰,積極響應祖國的號召,到艱苦的地方去,申請書像雪片一樣飛來。 難忘的時刻終于來到了。1953年12月28日上午8點30分,錦西火車站里一片歡騰,自愿赴新中國第一電極廠的技工學校的學員們即將啟程。 這一批學員共有14名學員,他們分別是;楊鳳鳴、梁少江、雷振元、張海成、高文彬、金玉柱、邢連杰、許振榮、楊克思、王錫交、葉紹明、張秀泉、李九齡、王文志。 一聲長鳴,火車呼嘯東去,車廂里飛出激昂的歌聲,14名建設者告別了可愛的家鄉,向著江城飛去。 不到吉林想吉林,來到吉林后了悔。江城雖然山清水秀,可是當時哈達灣施工區卻面臨吃住兩難的問題?墒且幌氲健昂脙号驹谒姆,干革命四海為家”的豪言壯語;一看到熱火朝天的施工現場,我們哪能見難而歸啊。明知吉林苦,偏向吉林來!我們的決心不能動搖,就是要在哈達灣安家落戶,大干一場。 201廠開工投產,煤氣站是“先行官”。1954年,我們這支平均年齡在28歲的創業生力軍,創建了309車間的“青年站! “青年站”明不虛傳,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都是青年。生產煤氣,更不那么簡單,煤氣易燃易爆,危險性較高。但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這些小青年,學理論不怕難,實踐中加油干,從掌握新技術出發,鉚足了一股勁,下定決心一定不能給新中國丟臉! 盡管做了充足的準備,可在投產時,我們的心情還是有點緊張,唯恐怕出現意外,好在當時有蘇聯專家“坐陣”,加之大家的共同努力,309煤氣發生站,一次試車成功。 而今,回首以往,恍如昨日。我曾身在炭園、也深愛炭園,我曾身在吉林、也深愛吉林。雖如今身在蘭州,但每每想起201廠依舊格外親切,多年來,我始終把輸送我的201廠稱作“母廠”,當年在母廠的經歷和精神將永遠銘記。
          2109
          2018-04-12
        • 作者:黃竹  原《吉林日報》記者 1952年12月份的一天,天剛下過一場大雪,吉炭的一群職工們興高采烈地搬進了工廠分配的新宿舍。暫新的樓房里暖暖的,一進門就撲面而來的暖氣讓人感到既舒服又溫馨。 宿舍的設施都是新構建的,里邊有不僅安裝了暖氣和還設立了廁所等配套間。工友們一見之下都難掩興奮的心情,像參觀景區一樣的逐個房間走著、看著,心里甭提多高興了! 搬運工管建章坐在嶄新的床鋪上高興地說:“我長怎么大,頭一次住這樣漂亮的房子里,咱們的生活水平真是提高了!”新工人張成山聽到后也說:“是啊,在舊社會里像咱們這樣的工人給資本家干活,白天累的要死,晚上卻連個睡覺的地方都沒有,吃不飽,穿不暖的,如今咱們翻身做了主人,也住進了新房子,這都要感謝黨和國家以及工廠的領導!”說著這些話,工友們的臉上都綻露出幸福的光彩,心里都像開了花一樣。大家一致表示,在新年一年里,面對迎接新的建設任務,一定要把工作做得更好,不負眾望,用實際行動回報黨和國家。 追憶往昔,當前的往事歷歷在目;把握今朝,吉炭集團的創新改革、轉型發展的目標穩步進行。作為一名見證吉炭成長歷程的老記者,我深深為企業當年建設時期的光彩而自豪,同時也對如今已走過65年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僅以此文由衷的祝愿我們的吉炭越來越好!
          1438
          2017-09-07
        • 作者:吳根年  公司離休干部  88歲 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一日 工廠的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工廠決定要召開施工動員大會。今天,會場裝扮得莊嚴隆重,正中懸掛的橫幅上寫著“迎接施工動員大會”八個醒目大字,兩邊寫著“保證完成建廠計劃,加快社會主義工業化,面向工地一切為了工程的勝利!焙髩懼鞍倌甏笥,質量第一!睍䦂鰞蓚鹊臉苏Z也很打動人心。 動員大會開始了,馮明廠長首先向我們宣布了第一季度國家計劃。他說;“黨和國家要求我們,要全面完成五四年的土建任務和局部的機械部分的安裝,五五年上半年要完成全部建筑安裝任務,下半年要完成局部的試車,五六年上半年要實現工業生產”。接著,他又分析了完成工作任務的有利條件和困難。他說;“我們的困難,是前進中遇到的暫時困難,只要我們團結努力,再大的困難也是可以克服的……”馮明廠長的講話被同志們熱烈的掌聲所打斷。 接著,黨總支書記劉紹喜講話,他要求我們要正視國家計劃,國家計劃就是法律,完成國家計劃就是執行黨的總路線的實際行動,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要自覺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為完成國家計劃而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最后,吉林市的文藝團體為我們進行了慰問演出。
          1334
          2017-05-18
        • 在和蘇聯專家相處的日子 作者:陳月樓(原201廠機修工程師,已故)     建廠初期,(前)蘇聯曾先后派過30多名專家進廠,在與他們相處的日子里,我們的心情非常愉快。雙方不但締結了深厚的友誼,而且協同解決了許多意想不到的難題。     工程師吳望春由于和蘇聯專家往來密切,常用俄語給他們講中國的著名小說《三國演義》,而使聽者入迷;工程師葉肇坦留學美國,英語講得很好,在沒有俄語翻譯的情況下,可以用英語直接與專家們對話,也贏得了他們的贊揚;蘇方機械專家薩姆柯對我方機械組組長易琪頗為欣賞和重視,多次向廠內建議,推舉他晉級為工程師……     蘇聯專家對我們的認可更體現在具體工作中。     1954年初,在國內設備訂貨中,焙燒用的抓斗天車因體重較原設計重了一噸多,訂購組組長張日生要我們簽署書面意見。我當時請示到蘇方機械專家薩姆柯,他與土建專家克魯基諾夫研究后,決定由我方土建工程師賈德萃負責計算其受壓強度,后經助理工程師鄒昌鹿等人的反復計算,將結果報送給克魯基諾夫專家,確定后轉給了蘇聯鋁鎂設計院。     1954年冬,為了考慮冬季施工,提前抓好鍋爐送氣工作,我們對鍋爐進行了反復的平衡、查對,結果發現缺一件拉桿從而影響了安裝。因為鍋爐是蘇聯成套訂貨,補發從時間上根本來不及,只能就地解決。面對這一問題,我們召開了專題會議。在會議上薩姆柯問:“吉林最大的機械廠在哪?”有人回答:“省機械廠!庇谑,蘇方專家立即帶著設備科長吳瓚珠、非標準設備股長高鳳翔趕去省機械廠,在將圖紙交給了他們的廠長后,我們關切地問:幾時能干出來?廠長回答:“爭取一個星期……”。但薩姆柯當即表示不行,并接著說:“我們要求必須明天交貨,一定要做到!”后來我們又與廠長溝通了許久,最后由廠長向生產科長下達命令:停下一切生產工件,全力生產配套拉桿。就這樣,在省機械廠領導和全體工人師傅的積極支持和我廠吳科長和高股長的及時協助下,配套拉桿在第二天一早就制作完成,及時送回到工作現場。蘇方專家連聲稱贊:中國的企業和員工的確守承諾、效率高。     壓機是我廠的主要設備,也是我們設備安裝部門的工作重點。為了確保安裝不出現問題,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也經常請示蘇聯專家。一天,薩姆柯就壓機和高壓水泵的安裝開箱召開了專題會議,要在原有開箱的基礎上再進行一次全面的復檢,以保證安裝不出問題。薩姆柯把我們分成三個小組,第一組以煤氣爐專家齊群和我為一組,第二組以孫希安和鉗工班的同志為一組,第三組以通風專家利夫差和廖品澤為一組。三個小組的同志協同合作,工作積極性非常高。我們白天開箱檢查,業余時間整理開箱記錄,并隨時與專家組保持聯系。經過數個晝夜的檢查整理,我們很快地整理出了檢查結果,并將各種稀缺備件和已損的備件資料數據整理完畢,及時上報,專家組經審核后又第一時間報回了莫斯科。事后專家們紛紛驚嘆于我們的工作態度和成效,并表示有這么先進的隊伍,壓機安裝一定準確無誤。  
          1345
          2017-04-26
        • 憶馮明廠長 作者:陳月樓(原201廠機修工程師,已故)     大約在1952年的10月份,根據周誠齋副廠長的安排,我和田本良、李繼賢、汪仁之、陳奎剛等幾個同志,到中央重工業部設計司翻譯科去校對我廠由蘇聯新到的技術設計。1953年元旦過后,我們完成了任務,就從北京回來了。當晚,機電車間的統計劉觀云見到我時說:“我廠新來了一位馮明廠長,很年輕,才三十來歲,是團中央機關的團委書記……”第二天一上班,我正在處理廠內的鍋爐漏水問題時,恰好碰到了馮廠長,經別人介紹后,我便向他匯報了修復鍋爐的工作計劃,馮廠長聽后高興地說:“同志們辛苦了!春節就快到了,我們一定要送好氣,讓大家過一個暖乎乎的春節!蔽覀兟牶笠埠苁芨袆,都表示一定加快維修速度,保證讓大家伙兒過一個好節。     1953年初冬,中央有色局來電,要我廠派人到京匯報機電設備的訂貨、到貨情況。由于時間緊、任務重,當時負責匯報的林紹淳同志連續加班整理了不少資料,又匆匆地進了京,后因勞累過度,因病住進了醫院。馮廠長在得知此情況后,立即派專人到京進行護理。這件事當時在全廠引起強烈反響,大家都紛紛表示,馮廠長真是一位體恤下屬的好領導。     1954年春天,蘇聯專家薩姆柯從北京打來電報,讓馮廠長親自帶隊到北京匯報通風設備的到貨情況。當時,我作為設備科計劃股長與之同行。因為當時我們急于見蘇聯專家,所以下了火車都沒有來得及洗臉和更換衣服就急急忙忙地趕去了蘇聯專家住的賓館,哪成想賓館的門衛看到我們的樣子,立即提高了警惕性,讓我們出示黨委介紹信,還要公安部的證明。馮廠長再三解釋結果還是不讓進,最后沒辦法的只好拿出工作證,這時門衛才抱歉地說:“原來你們是保密廠的領導啊……”立即放行。馮廠長見此情形,立即叮囑那位門衛不要以貌取人,應該轉變工作態度。后來,在那名門衛的引領下,我們才見到了蘇聯專家。     建廠初期,機械安裝公司的工地主任叫王明普(后來任西北冶金建筑安裝公司總工程師,又是當年支援阿爾巴尼亞的中國專家組組長),他經常與我們在一起打交道。閑談中他談到他最佩服兩個人:一個是蘇聯專家薩姆柯,另一個就是馮明廠長。我當時聽后不禁也連連點頭,要知道在建廠初期,冶金部工作組,省市工作組,還有蘇聯的專家及各類人員,數家施工單位、上萬名職工,日以繼夜地戰斗在建設工地,而馮廠長在千軍萬馬中仍指揮若定,所展現出的出色領導才能和管理水平的確非常人所具備的,所以直至今天,與馮廠長一起工作過的同志都無法忘懷他的風采和對吉炭的建設和發展所做的貢獻。 
          1318
          2017-03-15
        • 經考驗受教育心悅誠服 作者:陳月樓(原201廠機械工程師,已故)     201廠從籌建開始,名聲就很大,為此就有一些地方企業和私營企業的能工巧匠紛紛跳槽進廠。他們覺得,能進入201廠工作是一種莫大的榮譽。當時在吉林市很有名氣的水暖工劉鳳岐、單汝忠帶領一批水暖工來到201廠,成了轟動一時的新聞。后來又從撫順和全國各地又調來了幾批機電工人先后入廠開展工作,但由于當時的特定條件,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給隨后的工作帶來了一些影響。為了解決技術等級差距等問題,在廠長劉洪濤、副廠長周誠齋的組織領導下,工廠決定對新入職的工人開展考試,從而對他們的技術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掌握。在實際操作的考試上,由于當時的條件所限,除鍛工外,車、鉗、銑等工種都是在外廠進行的,水電焊工則在另一家私企進行的。這次考試安排的細致、合理、科學,大家都很認同考試的結果,令大家觸動的同時更使大家得到了教育。     考試后不久,鉗工班的同志就接到了安裝木材加工機械的任務,由于當時缺乏必要的工具,再加上材料供應的不及時,所以工作的進度很慢。記得有一次,機電車間主任去現場檢查工作,發現工人們清洗設備因沒有抹布而束手無策,他二話不說當即脫下了自己新換的襯衫,將兩個袖子撕下來交給了工人們使用。領導的率先垂范,使工人們很受鼓舞,在場的人,紛紛舉起大拇指,對他十分欽佩,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將克服一切困難,全力保證工作任務的完成。
          1220
          2017-03-01
        • 走上新的戰斗歷程 作者:陳月樓(原201廠機械工程師,已故) 1952年4月,我離開東北青城子鉛鋅礦,來國家重點工程單位——吉林201廠工作!拔逡弧眲傔^,我便興高采烈地進廠報到。當時接待我的是副廠長周誠齋同志,他向我介紹了工廠初期建設的情況和發展方向,并對我說,炭素行業是目前國內前所未有的新興工業,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一個基礎項目。當時我聽后,心情十分激動,一想到自己能為國家建設貢獻一份力量便感到無比的自豪。 后來我的工作被安排在了設備科,當時的負責人是王鵬翔和雨蒼兩位領導,我與工程師車啟昌和林紹淳等同志一起辦公。我們當時的辦公地點就在“小五樓”(即現在的工程公司辦公樓),由于住宿條件有限,我們只能白天在辦公室里辦公,晚上便直接睡在那里,雖然有點苦,但大家的積極性卻都很高。那時同我們科經常有接觸的還有田本良、鄒昌鹿、于世庚、程三友等一些同志,偶爾閑暇之余,我們便在一起談天說地。大家也紛紛表示,201廠建設作為國家重點工程的156項之一,能親身參與其中都有種驕傲和自豪,在建過程中經歷些艱辛,根本算不了什么。特別是當我們后來得知,中央在研討201廠的建設規模、發展方向時,周總理都聽取了匯報并作出了重要指示,我們每個人都更加激動,暗下決心一定要在崗位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以戰斗的姿態去迎接每一項工作任務。
          1376
          2017-02-08
        • 作者:胡浩(原吉林炭素集團公司教培中心主任)     二零一廠是國家一五期間確定的156個建設項目之一,是由前蘇聯援建并由蘇聯莫斯科鋁鎂設計總院承包設計的,同時蘇方還承擔技術培訓和投產時期的技術指導工作。 1952年,蘇方提交給我廠擴大的初步設計,并確定了工藝流程,主體設備、勞動組織和技術骨干培訓的意見。 新建工廠需要一大批技術人才,以適應生產需要。1952年5月,東北有色局副局長孫鴻儒決定,由撫順301廠、蘇家屯鋁加工廠分別抽調120多名有技術基礎的人員前往蘇聯學習各種專業技術,培養技術力量;同時在撫順成立由東北有色局舉辦的俄語訓練班,專門培訓這批去蘇聯實習的人員學習俄語。隨后,任命哈爾濱101廠廠長韓賦為俄語訓練班主任,調我和劉漢一、王旭川三人為教師,并決定我們三人同時出國實習。后經一年多的學習和努力,我們對一般生活用語和技術術語都能基本掌握,借助詞典還能閱讀一些專業書籍和資料。 當時廠內派出了由范景波、李圣華、桂竟先、楊國華、劉丕炎、薛克琛、孔昭瑞、曹誠一、歐誠華、李茂新、張立尚、于祥佩、朱長才和我等15人。15人中有13人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培養的第一批大專和中專畢業生。實習隊的負責人是范景波,并由范景波、張立尚、于祥佩三位同志組成黨支部,李圣華、歐誠華和我組成團支部。 我們當時在薩坡羅斯電極廠實習,該廠屬于先進企業,是蘇聯最大的炭素廠。技術、設備先進,產品質量好,產量耗能低,環保條件優越,經濟效益高。這個廠的總工程師哥魯吉諾夫是蘇聯電極專業委員會的副主任,也是援建我廠時的專家組組長。 實習是按照兩國政府簽訂的協議進行的。有的人跟隨總工程師學習工作,有的人跟隨副總工程師學習工作,還有的學習其他工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實習計劃,實習共分三個階段。 1.認識實習。就是按工藝流程的主要崗位做全面實習,大約要3個多月的時間。主要是學習工藝流程、操作規程、設備的種類和結構性能等,達到對電極生產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感性認識。 2.專業實習。在全面了解電極生產工藝后,根據每個人的培養目標,開展專業技術學習。主要是系統學習主任工程師薩哈羅娃講授的碳到石墨生產工藝理論,同時結合工廠科研課題及試驗報告進行講授。 3.模仿實習。用2個月的時間,按每個人的實習計劃要求,跟自己的實習指導教師學習如何當總工程師、科長、車間主任等,主要學習技術生產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實習期間,蘇方十分關心我們的生活,經常關心我們的學習情況,為我們借閱各種學習資料,教授我們學習俄語,休息日還派共青團書記陪我們去游覽名勝古跡。實習期間,我們真的很快樂,永生難忘。 在其后一年多的實習日子里,我們和工廠的領導、工程技術人員以及工人之間建立起很深的感情,同時我們中國實習生也博得了他們的好評。他們都說:“中國人勤奮好學!”在臨別的時候,他們到車站歡送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懷著不勝眷戀的感激之情向他們告別。 60多年過去了,回憶起在蘇聯實習的那段往事,我至今仍難以忘懷。到(前)蘇聯去實習,是我人生第一次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由以往的電極生產知識門外漢,到初步掌握各方面的理論知識,整個過程,受益匪淺。如今每每回憶起來,記憶猶新。那充實且快樂的實習經歷不但為我們那些同志們一生獻身炭素事業打下了基礎,更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了世界友人們的熱情與真摯。
          1512
          2017-01-16
        • 作者:周誠齋 (原炭素廠副廠長、總工程師,離休干部,現已辭世) 如今,吉林炭素廠已經走過了近60個年頭。60年來,他伴隨著共和國的成長而成長,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而發展。作為吉炭歷史的見證人,看到企業今天的發展和變化,撫今追昔,往事迭印交織,感慨系之。 吉林炭素廠從1951年搜集資料、選定廠址,到1955年10月投入正常運行,僅用了四年時間。而其中,從破土動工到試車生產更是只用了一年零九個月。建設速度令人驚嘆,建設質量標準優異,出廠產品也屬一流。這樣一個現代化企業的誕生,不僅填補了我國炭素工業發展的空白,同時也標志著中國工業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里程碑。 興奮之余,我的體會十分深刻: 第一,炭素廠的建設離不開各級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吉林炭素廠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由(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工程之一,得到了省、市領導的熱切關心和重視。市委書記辛程曾于1954年4月17日向全市人民發出“支援重點工程”的號召,引起了全市人民的共鳴。從勘察廠址、施工到投產,省、市領導和各級同志們經常親臨現場檢查指導。期間曾有一次由于水文地址資料沒有及時提出,影響了蘇方的設計,省領導立即直接向中央反映情況,使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 此外,當時市委還組織了由市委工業部、市總工會、團市委組成的工作組,長期派駐我廠指導工作。工作組的同志們經常深入工地了解情況、檢查督促,協調有關部門一定要按期完成工作任務,爭取早日投產。 現在回想起來,我廠工程建設的速度快、質量好,離不開全市人民和各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援,無論廠內的工作人員走到哪里,只要一說201廠的,就會得立即到協助,使我們感到了一種由衷的欣慰。 第二,全體職工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只要是工作需要,任何困難都能克服。那時乙方單位負責施工,甲方單位負責包料。在秋雨連綿的季節中,有的同志露天作業,冒著風吹雨淋,不計較勞動保護;連夜加工木材,沒有一個抱怨加班辛苦的。當時大家都有一個信念:我們是國家的主人,建設自己的工廠倍感光榮,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他們猶如猛虎添翼,干起活來渾身是勁,有的甚至都放棄了休息日,也要到車間來看一看。記得有一天下午,馬上就到了機關下班時間,專用線來了一車水泥。機關干部在聽到消息后都沒有回家,全部自覺地幫助卸水泥。連老紅軍李益仁也一直堅持到卸完才回家,當晚有的同志累得連床都上不去,可是第二天卻仍出現在工廠的工地上繼續工作。 那時,施工現場上木材堆積如山、磚垛鱗次櫛比,但從未有人動一草一木,也從沒發生過丟失現象。投入試車生產時,(前)蘇聯專家最多達三十七人,他們既熱心又嚴厲,不僅熱心地幫助我們,同時手把手地教工人們如何操作,百教不煩直到工人們學會為止。此外,他們還與廠內的工程技術人員共同起草、制定各類生產規程和制度,直到現在,我們所應用的有些技術規程、檢查規程、操作規程仍沿用著當時的條款。而此后幾十年的生產實踐也足以證明,我們與蘇方專家和人民的友誼是真誠的、偉大的。 在我廠試生產時,國家冶金部作出指示,要求生產必須實現三出:既,出產品、出人才、出經驗,F在,回顧吉炭幾十年的光輝歷程,我可以說,我們做到了。原設計年產炭素制品兩萬多噸,現在早已實現了十萬多噸,比原設計增產五倍之多;原設計產品為四大品種,現已經達到三十多個品種,有許多產品還填補了國內外空白;此外還生產了科技含量較高的特種石墨和碳纖維制品,廣泛用于醫療衛生、醫療和航天、國防建設。 后來,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炭素產品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為此,我們還援建了蘭州炭素廠,同時支援了國內各兄弟的炭素廠。許多廠子都是在我廠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之上投入建成的,有的甚至從廠領導、管理部門到生產一線都是從我廠輸出的人才和骨干,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炭素行業的飛速發展。 60多年來,我們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了從“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光輝理論過程。特別是改革開發以來,我們大膽地進行了技術革新和改造,發明了涼料機,把工人從艱苦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要知道當時連(前)蘇聯都沒有解決涼料機械化的問題,而我們則依靠勤勞的智慧,在短短幾年間就創造了歷史。后來我們又先后進行了微機配料改造、三組大直流石墨化改造,引進了高壓浸漬、電極加工自動化機床等先進設備,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偉大創舉。 60年,吉炭實現了新的歷史性跨越,作為吉炭歷史發展的見證人,我深深地為吉炭的發展感到驕傲和自豪!
          1714
          2016-12-20
        • 作者:周振鐸(原炭素廠電氣總工程師) 二零一廠建廠已經60多年了,回憶60多年的往事,真是心朝澎湃,跌巖起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二零一廠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由前蘇聯援建的國家156個建設項目之一。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開始時,我從東北工學院畢業就分配到了二零一廠。作為黨培養出來的建國后第一批大學生,從此走向社會,走向為人民服務的廣闊天地,懷著對祖國和人民的一片赤誠、熾熱的情感,開始了工作 。 當時的年輕人私心雜念很少,一心想著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奉獻給培養我們的祖國和人民。所以不管領導交給什么任務,都愉快地接受下來,從不講什么條件,竭力去做好工作 。 記得到廠后,老廠長周誠斎同志讓我去搞清廠址地下水資源情況,摸清廠區水文狀況,為建廠用水提供技術依據。我是學電氣專業的 ,對水文地質一竅不通,但當時廠里沒有這方面的專業人才,而時間又很緊迫,一想到工作需要也就有了信心。 任務接下來之后,經過學習,初步掌握了理論知識,經過幾天沒日沒夜地摸索,我終于弄出了一個方案,便組織了十幾個人干了起來。當時天寒地凍,滴水成冰,然而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從鉆觀測孔到設備安裝試驗,較為順利地拿出了廠區地下水文資料,為第二年破土施工創造了條件。 一九五三年的夏末,吉林的天氣聚變,一時間黑云壓城,雷鳴閃電,接著就是幾天幾夜的大雨傾天而下。江水猛然上漲,水勢相當危險。由于我廠地勢較低,雖然沒有被淹,但四面無擋,七一廠一片汪洋,我廠設備庫存放著大批從蘇聯進口的設備,隨時都有被大水侵襲的危險。大家心急火燎,不知所措,而老天爺偏偏火上澆油,霖雨就是下個不停。 當時,施工還沒開始,人手又少,于是廠里組織了搶險救災保護設備的戰斗。命令一下來,全廠同志一齊踴躍上陣,輪流守護設備,冒雨修壩防水,渾身濕透汗水與雨水交織在一起,經過兩晝夜的奮力搶救,終于戰勝了大水,使設備安然無恙。建廠工作開始后,我們作為工程的甲方,主要負責施工質量的監督工作。我被分配到電氣監督檢查站當副站長,當時進入施工現場的有六、七個大公司,作業區內交叉作業,聲勢浩大,場面雄偉壯觀,好不氣派。但辦公室和住房卻十分簡陋、擁擠不堪。我們站就設在現在307車間鑄鐵工段的老房子里,食宿辦公都在一起。由于工廠始建,技術力量不足,便從五零一廠請了兩名技術人員協助我們進行質量檢查。大家在一起共同吃住,共同生活了近一年的時間。我們團結協助,感情融合。他們艱苦奮斗、不分份內、份外的工作作風給予我們極大的鼓舞,使我們順利地完成了質量監督檢查任務。 這是我入廠時經歷的幾件事,至今還歷歷在目?吹轿覀兤髽I60多年發展的成就,回想起我們企業為祖國建設曾做出的貢獻,我們老一代吉炭人深感欣慰。
          1285
          2016-11-21
        <12 >
        国产日韩制服丝袜第一页

        <ol id="hfdfl"></ol>
        <rp id="hfdfl"><ruby id="hfdfl"><font id="hfdfl"></font></ruby></rp>
            <p id="hfdfl"><ol id="hfdfl"><b id="hfdfl"></b></ol></p>

            <nobr id="hfdfl"><p id="hfdfl"><ruby id="hfdfl"></ruby></p></nobr>
            <rp id="hfdfl"><i id="hfdfl"></i></rp>
              <big id="hfdfl"></big>
              <th id="hfdfl"></th>

              <noframes id="hfd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