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hfdfl"></ol>
<rp id="hfdfl"><ruby id="hfdfl"><font id="hfdfl"></font></ruby></rp>
      <p id="hfdfl"><ol id="hfdfl"><b id="hfdfl"></b></ol></p>

      <nobr id="hfdfl"><p id="hfdfl"><ruby id="hfdfl"></ruby></p></nobr>
      <rp id="hfdfl"><i id="hfdfl"></i></rp>
        <big id="hfdfl"></big>
        <th id="hfdfl"></th>

        <noframes id="hfdfl">

        吉林炭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今天是: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炭園情懷 > 我的朋友圈
        左移動 右移動
        閆海濤  用真情書寫人生
        老劉的“五味人生”——記公司退休職工劉全海的酸甜苦辣咸
        她在編織美的旋律-----訪吉炭退休職工陳美珍
        吉炭健美運動的領跑者------訪公司健美運動愛好者柴德華
        聲如洪鐘大呂  品德似鐵如剛 ——懷念鐘鋼在吉炭的日子 系列(二)
        聲如洪鐘大呂  品德似鐵如剛 —懷念鐘鋼在吉炭的日子 系列(一)
        炭園走出的畫家-----追憶著名畫家谷鋼

        閆海濤 用真情書寫人生

        作者:大華  濤子 對于家住吉炭山上小區91歲的老人逯淑琴來說,雖然相依為命的老伴20幾年前早已撒手而去,一輩子無兒無女,但她的晚年卻始終沐浴著幸福和陽光。因為在她的生活中有一名吉炭集團公司名字叫做閆海濤的普通員工一直把老人當生母一樣照料,用他的真情書寫出老人溫暖的人生。 一次偶然,與老人結緣 事情要回溯到1984年春節前夕,當年單位在節前給每位職工發了10斤帶魚,而在本單位退休的逯淑琴老人家住距離單位10公里遠的維昌街,身體也不好,無法前來取魚。那年僅24歲的閆海濤知道了這件事后,便主動找到單位領導說:“逯師傅年歲大了,又沒有兒女,要不我給她送去吧……”就這樣,下班后他拿上魚,騎著自行車直奔老人家。那年冬天特別冷,他事先也只從單位同志口中了解到逯淑琴老人家的大概位置。人生地不熟,東打聽、西打聽,一直到晚上7點多才找到了逯淑琴家。進屋后,閆海濤連凍帶餓得話都說不出來了,半天才暖過來。見逯淑琴老人居住在一戶僅有10幾平米的平房里,由于缺柴屋里的溫度低得凍人,墻上掛滿了白霜,不大的土炕上還躺著一位60多歲的老伴,閆海濤心里頓時沉甸甸的。后來經他問詢才了解到:逯淑琴老伴患半身不遂多年,老兩口沒兒沒女,相依為命,一個月100多塊錢退休金,既要維持家庭生活,還要為看病抓藥,有時不得不依靠糊火柴盒貼補家用。從逯淑琴老人家回來后,閆海濤的眼前便總抹不去老人那悲苦的神態,幫助老人的想法油然而生。 主動承擔起無助老人的家庭 閆海濤是個熱心人,也是個急性子。自打第一次登門后沒幾天,他便又一次來到了老人家中。逯淑琴老人見是閆海濤先是一愣,后來在知道了他來意后,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剡^神來的老人緊緊握住閆海濤的手,激動得久久不能平復。后來閆海濤在當天就把老人的屋里屋外徹底收拾了一遍,連院子里的積水和垃圾都清理了,整整忙活了一天。由于老人住的是平房,經濟條件又差,一天只在做飯時燒兩次火,屋里冷的站不住腳。為解決老人的取暖問題,閆海濤又忙著聯系單位協助想辦法。后來經聯系,得知單位以前在孤店子農場燒鍋爐時剩點煤底,他馬上找來一輛車,又聯系上了幾個朋友趕到農場,扒開厚厚的積雪翻找煤底?墒菚r間久了,積雪和煤都凍在了一起,他們就用尖鎬刨,再一點點地篩選。從早上8點多,一直干到下午4點多才終于把煤拉回了家。老人見他們累成這樣,又感激又心疼,說什么也要留他們吃飯,卻被他們婉言謝絕了。打那以后,閆海濤一有時間就往老人那跑,每月按時把退休金送去,擔水、劈柴、買糧、求醫問藥的事也全都承擔了下來。 除了上班,照顧老人幾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隨著歲月的流逝,老人的身體也日漸衰弱。1987年夏的一天,閆海濤算計著逯大娘家的糧食吃的差不多了,下班后就立即趕往她家。但當他推開房門時便感覺不對!以往他一進屋,就能聽到老人熱情的招呼聲,而這次卻一點動靜也沒有。走進屋后,他看到逯大娘蓋著被子躺在炕上,老伴守在一旁,因為身體行動不便,急得直抹眼淚。見閆海濤來了,老人像看到了救星一樣,忙對他說:“你大娘好幾天沒怎么吃東西了,你快幫忙想想辦法吧!”見此情況,閆海濤忙一邊安慰老人別急,一邊去鄰居家借了手推車,推著逯淑琴老人去了醫院。由于病情較重,老人當晚便住進了醫院。安頓好一切后,他又急忙回到家中給逯淑琴的老伴做了飯。此后的一星期里,閆海濤更是起早貪黑忙著在兩位老人之間兩頭跑。逯大娘病愈回家后,看見屋里屋外收拾得井井有條,老伴又被閆海濤照顧得十分周到,感動得哭出了聲,連聲對閆海濤說:“謝謝你孩子,真的難為你了……”而閆海濤聽到后則信誓旦旦地對二位老人說:“大爺大娘若不嫌棄的話,以后就把我當親兒子吧,我照顧你們一輩子!” 婚后小兩口共同伺候老人 1985年,閆海濤與妻子張雅蘭結婚了。在兩人談戀愛時,閆海濤就對張雅蘭說:“我有兩個母親,兩個父親,咱都要對他們好!币驗榇饲皬堁盘m早就聽說過閆海濤幫助逯淑琴老人的事跡,此時又見到閆海濤的認真勁,便對他說:“你就放心吧,我知道該怎樣做!贝撕,小夫妻便一同伺候老兩口。 1986年,閆海濤的孩子出生后,他和妻子便經常在節假日里帶著孩子去看望逯淑琴老人。多年來,幾乎每逢重大節假日,一家三口便帶上米面油肉,探望老人。與老人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帶著老人一起逛公園,讓老人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了天倫之樂。一晃20幾年過去了,閆海濤夫妻始終如一的照顧著逯淑琴老人的生活,而他們的行動也得到了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支持,全家人都熱忱地為老人提供服務和方便。 幫助老人喜遷新居 因為逯淑琴老兩口常年居住在破舊的平房內,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越來越不方便,閆海濤考慮他們的生活現狀,1993年向單位提出了改善老人住房的申請,隨后引起了單位的重視。沒過多久,廠內便給二位老人調整了住房。為了讓老人在新居中生活得愉快、舒心,單位領導又協助送來了油漆、涂料。閆海濤組織親朋好友,把房間進行了粉刷,還根據老人生活實際需要,設計安裝了櫥柜,更換了相關器皿。為了讓盡快搬進新居,他跟妻子為老人收拾房子,一忙就是半宿。待搬家時,即使老人沒有什么東西,他還是雇了一輛汽車,把二老人高高興興地接進了新居。 1994年9月,逯淑琴老伴病重,住進了醫院。閆海濤不放心讓逯大娘護理,特意請了幾天工齡假,不分黑白地守在老人床前。由于老人臥床時間過長,身體又胖,身上長了褥瘡,閆海濤就去市里買來氣墊,每隔1小時就給老人翻一次身,并經常擦洗,按摩。后期由于老人的病情嚴重,大小便失禁,有時接的不及時,弄得哪都是,但閆海濤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及時為老人擦洗,更換衣物,同病室的患友見了都不禁贊嘆老人有這么孝順的好“兒子”。后來老人因病去世后,閆海濤又忙前忙后張羅著直至將老人平安“送走”。 不久后,經過閆海濤的精心照料,逯淑琴老人的精神狀態從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解脫出來,恢復了往常。老人單身后,閆海濤更是一抽出時間就去逯大娘那看看,幫她做些家務,陪她說話嘮嗑。 這些年來,閆海濤也曾面對過許多非議。有人對他的這種做法冷嘲熱諷,有人說他精神不正常,更有甚者,說他心術不正,貪圖逯淑琴老人的遺產。面對這些聲音,閆海濤從未動搖過照顧逯淑琴老人的決心,一如既往地讓這個愛心故事繼續延續著。與此同時,閆海濤多年來無償照顧逯淑琴老人的事跡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多年來,先后被評為“吉林市精神文明建設標兵”、 “見義勇為,助人為樂好市民”、“雷鋒式的好青年”、單位“十佳青年”等光榮稱號。 每當有人豎起大拇指贊揚他的行為,閆海濤卻總是謙虛的說:“我做的這些其實微不足道。只是當我每每看到逯大娘那股高興勁,我的心里就覺得敞亮!”
        • 作者:大華  濤子 對于家住吉炭山上小區91歲的老人逯淑琴來說,雖然相依為命的老伴20幾年前早已撒手而去,一輩子無兒無女,但她的晚年卻始終沐浴著幸福和陽光。因為在她的生活中有一名吉炭集團公司名字叫做閆海濤的普通員工一直把老人當生母一樣照料,用他的真情書寫出老人溫暖的人生。 一次偶然,與老人結緣 事情要回溯到1984年春節前夕,當年單位在節前給每位職工發了10斤帶魚,而在本單位退休的逯淑琴老人家住距離單位10公里遠的維昌街,身體也不好,無法前來取魚。那年僅24歲的閆海濤知道了這件事后,便主動找到單位領導說:“逯師傅年歲大了,又沒有兒女,要不我給她送去吧……”就這樣,下班后他拿上魚,騎著自行車直奔老人家。那年冬天特別冷,他事先也只從單位同志口中了解到逯淑琴老人家的大概位置。人生地不熟,東打聽、西打聽,一直到晚上7點多才找到了逯淑琴家。進屋后,閆海濤連凍帶餓得話都說不出來了,半天才暖過來。見逯淑琴老人居住在一戶僅有10幾平米的平房里,由于缺柴屋里的溫度低得凍人,墻上掛滿了白霜,不大的土炕上還躺著一位60多歲的老伴,閆海濤心里頓時沉甸甸的。后來經他問詢才了解到:逯淑琴老伴患半身不遂多年,老兩口沒兒沒女,相依為命,一個月100多塊錢退休金,既要維持家庭生活,還要為看病抓藥,有時不得不依靠糊火柴盒貼補家用。從逯淑琴老人家回來后,閆海濤的眼前便總抹不去老人那悲苦的神態,幫助老人的想法油然而生。 主動承擔起無助老人的家庭 閆海濤是個熱心人,也是個急性子。自打第一次登門后沒幾天,他便又一次來到了老人家中。逯淑琴老人見是閆海濤先是一愣,后來在知道了他來意后,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剡^神來的老人緊緊握住閆海濤的手,激動得久久不能平復。后來閆海濤在當天就把老人的屋里屋外徹底收拾了一遍,連院子里的積水和垃圾都清理了,整整忙活了一天。由于老人住的是平房,經濟條件又差,一天只在做飯時燒兩次火,屋里冷的站不住腳。為解決老人的取暖問題,閆海濤又忙著聯系單位協助想辦法。后來經聯系,得知單位以前在孤店子農場燒鍋爐時剩點煤底,他馬上找來一輛車,又聯系上了幾個朋友趕到農場,扒開厚厚的積雪翻找煤底?墒菚r間久了,積雪和煤都凍在了一起,他們就用尖鎬刨,再一點點地篩選。從早上8點多,一直干到下午4點多才終于把煤拉回了家。老人見他們累成這樣,又感激又心疼,說什么也要留他們吃飯,卻被他們婉言謝絕了。打那以后,閆海濤一有時間就往老人那跑,每月按時把退休金送去,擔水、劈柴、買糧、求醫問藥的事也全都承擔了下來。 除了上班,照顧老人幾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隨著歲月的流逝,老人的身體也日漸衰弱。1987年夏的一天,閆海濤算計著逯大娘家的糧食吃的差不多了,下班后就立即趕往她家。但當他推開房門時便感覺不對!以往他一進屋,就能聽到老人熱情的招呼聲,而這次卻一點動靜也沒有。走進屋后,他看到逯大娘蓋著被子躺在炕上,老伴守在一旁,因為身體行動不便,急得直抹眼淚。見閆海濤來了,老人像看到了救星一樣,忙對他說:“你大娘好幾天沒怎么吃東西了,你快幫忙想想辦法吧!”見此情況,閆海濤忙一邊安慰老人別急,一邊去鄰居家借了手推車,推著逯淑琴老人去了醫院。由于病情較重,老人當晚便住進了醫院。安頓好一切后,他又急忙回到家中給逯淑琴的老伴做了飯。此后的一星期里,閆海濤更是起早貪黑忙著在兩位老人之間兩頭跑。逯大娘病愈回家后,看見屋里屋外收拾得井井有條,老伴又被閆海濤照顧得十分周到,感動得哭出了聲,連聲對閆海濤說:“謝謝你孩子,真的難為你了……”而閆海濤聽到后則信誓旦旦地對二位老人說:“大爺大娘若不嫌棄的話,以后就把我當親兒子吧,我照顧你們一輩子!” 婚后小兩口共同伺候老人 1985年,閆海濤與妻子張雅蘭結婚了。在兩人談戀愛時,閆海濤就對張雅蘭說:“我有兩個母親,兩個父親,咱都要對他們好!币驗榇饲皬堁盘m早就聽說過閆海濤幫助逯淑琴老人的事跡,此時又見到閆海濤的認真勁,便對他說:“你就放心吧,我知道該怎樣做!贝撕,小夫妻便一同伺候老兩口。 1986年,閆海濤的孩子出生后,他和妻子便經常在節假日里帶著孩子去看望逯淑琴老人。多年來,幾乎每逢重大節假日,一家三口便帶上米面油肉,探望老人。與老人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帶著老人一起逛公園,讓老人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了天倫之樂。一晃20幾年過去了,閆海濤夫妻始終如一的照顧著逯淑琴老人的生活,而他們的行動也得到了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支持,全家人都熱忱地為老人提供服務和方便。 幫助老人喜遷新居 因為逯淑琴老兩口常年居住在破舊的平房內,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越來越不方便,閆海濤考慮他們的生活現狀,1993年向單位提出了改善老人住房的申請,隨后引起了單位的重視。沒過多久,廠內便給二位老人調整了住房。為了讓老人在新居中生活得愉快、舒心,單位領導又協助送來了油漆、涂料。閆海濤組織親朋好友,把房間進行了粉刷,還根據老人生活實際需要,設計安裝了櫥柜,更換了相關器皿。為了讓盡快搬進新居,他跟妻子為老人收拾房子,一忙就是半宿。待搬家時,即使老人沒有什么東西,他還是雇了一輛汽車,把二老人高高興興地接進了新居。 1994年9月,逯淑琴老伴病重,住進了醫院。閆海濤不放心讓逯大娘護理,特意請了幾天工齡假,不分黑白地守在老人床前。由于老人臥床時間過長,身體又胖,身上長了褥瘡,閆海濤就去市里買來氣墊,每隔1小時就給老人翻一次身,并經常擦洗,按摩。后期由于老人的病情嚴重,大小便失禁,有時接的不及時,弄得哪都是,但閆海濤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及時為老人擦洗,更換衣物,同病室的患友見了都不禁贊嘆老人有這么孝順的好“兒子”。后來老人因病去世后,閆海濤又忙前忙后張羅著直至將老人平安“送走”。 不久后,經過閆海濤的精心照料,逯淑琴老人的精神狀態從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解脫出來,恢復了往常。老人單身后,閆海濤更是一抽出時間就去逯大娘那看看,幫她做些家務,陪她說話嘮嗑。 這些年來,閆海濤也曾面對過許多非議。有人對他的這種做法冷嘲熱諷,有人說他精神不正常,更有甚者,說他心術不正,貪圖逯淑琴老人的遺產。面對這些聲音,閆海濤從未動搖過照顧逯淑琴老人的決心,一如既往地讓這個愛心故事繼續延續著。與此同時,閆海濤多年來無償照顧逯淑琴老人的事跡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多年來,先后被評為“吉林市精神文明建設標兵”、 “見義勇為,助人為樂好市民”、“雷鋒式的好青年”、單位“十佳青年”等光榮稱號。 每當有人豎起大拇指贊揚他的行為,閆海濤卻總是謙虛的說:“我做的這些其實微不足道。只是當我每每看到逯大娘那股高興勁,我的心里就覺得敞亮!”
          1392
          2017-01-13
        • 作者:徐英華  濤聲 如果說劉全海是吉林市磨刀第一人,可能會有好多人不服,可十幾年前在我市開辦第一家磨刀鋪“汗滴石磨刀王”倒是真的,店面不大,卻開進了鬧市區。 開業當天,看熱鬧的人們把現場圍個水泄不通,老劉為了烘托氣氛,還特意邀請了鼓樂隊、秧歌隊助興。這事本來就挺新鮮,而且又來了一招——當天還搞起了首屆磨刀大賽。雖然參賽的都是磨刀高手,但老劉卻牛氣地說:“誰磨刀要是超過了我,誰就可以把我的牌匾砸了!”如果你沒聽過吉炭有這么一位“牛人”?那么就此隨筆者一同走入他那鮮為人知的“五味人生”。 天資聰穎 處事講求謀略 1946年,劉全海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當時家家生活困難,劉全海也不例外。從小就經歷了吃苞米面、大白菜、土豆的困境,記事那陣,他就開始撿煤核貼補家用。小小的年紀,凡他能干的活他都干過,而且每樣活他干得都利利索索,像摸像樣。他從小就有個鉆勁,學習成績特別好,15歲那年就學會了給平房“掛瓦”的活,16歲就能自己給平房苫草了。鄰居家房子漏了也找他來幫忙,他二話不說,起身就去。后來老劉考上了高中,本來喜歡研讀政治、經濟學書籍的他,卻在其后響應當時的號召,下鄉到了舒蘭縣永勝公社,當起了知青。 1971年,劉全海在農村的生活越來越苦,主食吃的是特粗的玉米面,就著咸菜蘿卜煮豆腐渣,一個永遠不變的菜譜,連燒炕做飯的柴火都沒了著落,好強的劉全海就想:“這樣下去,大家不都扔在這了嗎?”于是他毛遂自薦當了戶長,沒想到打這之后,集體戶就仿佛一下子從地獄上了天堂,集體戶的柴火垛堆積的像山一樣似的。 光有柴伙不行,得有糧食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看到生產隊里有許多荒地沒有開墾就和戶友們偷偷地開了個小片荒。要知道當時隨便開小片荒是不行的,發現了會問罪,可他卻沒管這些,他有他的“招法”,誰要是問他為啥開地,他便說:“我們戶里搞試驗田呢!”這樣一說,就誰也不過問了?蓪嶋H上,劉全海把能種上的糧和菜全都種上了。那年夏天,集體戶豐衣足食,把余下的菜賣掉,又買了頭豬殺了吃。 隨遇而安 機會讓給他人 1972年,有一部分下鄉知青返城上班了,但劉全海整天跟沒事人似的,好像不關他的事,他既不著急,也不著慌,像是要在農村扎根,該出工出工,該玩玩。那年月,對返城知青的名額是有限制的。有一次,生產隊通知劉全海返城,可劉全?吹綉衾镉袔讉同學神情憂郁的樣子,就笑著對著他們說;“誰回城你們定,我不著急回家!苯Y果那次讓給一個整天哭咧咧的同學回城了。此后又有幾次回城機會,可他都讓給了戶友。一提起這事兒,他便對戶友們說:“急啥呀,在哪不一樣活著,在鄉下鍛煉鍛煉沒壞處……” 劉全海清楚地記得,第一批返城青年走那天,他仍扛著鋤頭出工。鏟地時正好看見同學們走,他揮舞著鋤頭大喊;“我為你們送行了,走好啊,哥們兒!”此后,過了好長一段時間,劉全海才接到通知,讓他收拾一下,馬上返城。直到這兒,他才離開了農村,成了戶友中最后一個離開那塊鄉土地的人。 施豬肉計 三天完成收割 1972年秋天,劉全海結束了知青生涯,被抽調到了吉林炭素廠。按當時的政策,返城知青要從干零活做起,去農場鍛煉一下才能進廠工作,于是他又進了農場。 在農場里,劉全?匆妶鲩L望著大片大片的稻田一籌莫展,蹲在地上唉聲嘆氣,他便猜出了個究竟。要知道返城知青都不是省油的燈,哪個都不好惹,本來下鄉窩著一股火,而今又來到農場割地,如果分工不慎,肯定會惹出亂子。想到這些,他便對場長說:“給我三天時間,保證地里的水稻都給你拉回去。這三天,我當場長,所有的人歸我管,你只要當好我的后勤班長就行,但你得先宰頭豬……” 之所以這么安排,是因為劉全海心里清楚,返城知青們肚子里缺油少水,干活沒有激情,而他更知道該怎么把這些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事后,果不其然。三天后,地里的水稻全都歸攏到場院,劉全海的場長自然也就卸任了。 正式入廠后,他被分配到供應科當裝卸工。吃苦耐勞的他在一次卸鋼材中,竟用力過猛把手中的杠子撬折了。四個人抬圓木,他也總是搶前杠抬,就像渾身有使不完的力氣一樣。后來因為他工作出色,不久就被調到運輸科當了一名火車的二司爐。到了那兒,他一有空就研究起工廠的生產工藝流程。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分析,他發現石墨化車間是廠內的耗電大戶,如果把這個環節控制好了,一定會節約很多電費!一想到這兒,劉全海的心又活絡了起來。調入了石墨化車間后,他直奔一直研究的裝爐崗位,在崗位中連續工作了20多年。20多年里,他把精力全都投入到了崗位中,研究怎么裝產品搭配更合理、怎么裝產品不浪費空間、怎么裝產品省電,怎么裝產品能減少電阻…… 通過不斷實踐,劉全海越來越發現其中的學問。此后,為了研究透工藝,他一有時間就往廠里圖書館那跑,看有關炭素生產方面的書籍,同時涉獵熱力學、物理學和化學方面的知識,用了九年的時間自修完成了大專課程,直至30歲才成家。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劉全海多年來提出的合理化建議大都被工廠采納,名聲大噪,熱情的工友們平日里都稱他為“劉工”。 南下救災 他成了窮光蛋 1998年,他因工傷病退回家。也就在這年,他通過媒體得知我國長江流域發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他每天都關注抗洪救災的電視節目,當看到抗洪戰士們搶險救人的一幕幕,特別是有的戰士由于長期困在水里,周身大面積潰爛時,劉全海感到十分心疼。隨后,他和妻子商量后決定南下,其后買藥、熬藥,花去近一萬元的積蓄,準備妥當后,才背起熬好的中藥膏,孤身奔赴災區。 劉全海乘車來到湖北鄂州后,下車一看才發現,原來連樓房和電線桿都泡進了水里。那一次,他只帶了500元錢,身上只有烘干的肉皮做的干糧。見到那個場面,他甚至想過:這一來,自己興許真的就回不去了。 投入救災工作后,起初當地人并不認同他的治療方法,特別是當地的醫生,經常還用一些醫學知識考他?墒莿⑷T鐚ψ约号涞乃幏搅巳缰刚,后來連醫生都對他越來越信任,被他的崇高品德所感動。有一次,當地民政部門的負責人找來幾個患潰爛病的災民讓他救治,經他施救后,患者沒出3天傷口就逐漸愈合了。見劉全海的藥確實管用,當地民政部門就派了兩名醫生和一輛專車拉著他為災民治病。別說,只要他配制的藥往患者身上一抹,皮膚第二天就“繃皮了”。 后來武漢軍區的一位領導接見了他,這位領導給劉全海頒發了“救死扶傷英雄證書”,當地政府也給他頒發了榮譽證書。 雖然南下之行讓老劉幾乎花掉了全部積蓄,成了一名“無產階級”但每當他喜滋滋的拿出榮譽證書向他人展示時,臉上那幸福的表情就如同擲地有聲地說:救他人于為難,永不后悔! 窮則思變 他成了磨刀王 回到吉林不久后的一天,劉全海偶然發現磨刀的生意挺好,就在心里琢磨:“這活我也能干!”之所以這么想,是因為老劉早年腿部有傷,無法長時間站立工作,但磨刀的活正好可以坐著完成。這樣一來老劉便暗自打定了主意,回家著手準備工具磨刀去了。 回家后,劉全海先動手做了一個安裝磨刀石和砂輪機的木凳,準備了瓶子、刷子之類的磨刀用具,可當時連買手輪砂輪機所需的28元錢他手里都就沒有,最后還臨時向同學借了30元,忙著跑去買了一臺砂輪機。 第二天天沒亮,老劉便早早地準備了工具,準備大干一場。因家住哈達灣,熟人多、有點放不下面子,于是他吃過早飯后,直奔江北一帶。開始遛活的時候,他喊都不敢喊,路過飯店和住家時,只用很小的聲音問人家;“磨刀不?”雖然磨刀手藝他早年前就已經琢磨透了,但第一天的生意仍是太難了。 就這樣,在走走停停、喊也不敢喊的第一天里,劉全海的手藝還是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可,那天下來掙了20多元。晚上當他把掙來的錢一分不少地交給妻子時,妻子樂得直拍他,一個勁兒地說;“老劉,你還真行!既然你有能耐在外面賺錢,往后就好好磨刀吧!边@事雖然已過去了十幾年,可時至今日劉全海還清晰記得第一天磨刀時的情景,也正是從那以后,他便一門心思地琢磨起磨刀手藝了。 劉全海磨刀憑的是詩外功夫,他學過力學、幾何學、熱力學,也善于分析各種刀具的材質和研磨方法,因此時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他家里有大小磨石幾袋子,徒弟來他家,他給徒弟的見面禮便是磨刀石,當問及劉全海的磨刀經驗,他總是這樣說:“經驗是從用刀人那學來的! 時下,劉全海雖年近古稀,氣力也今非昔比,但他卻已經達到摸磨、臥磨、側磨和豎磨都得心應手的程度。一把刀拿到手里搭上一眼,他就知道鈍在哪里,怎樣磨才能既鋒利又耐用。 如今,在吉林市的大街小巷、在同行和顧客中,大家都知道江城有個“磨刀王劉全!,雖然他看起來總是衣著不整,說起話來經?谌魬液,可他心里卻仍然時刻惦念著那些低收入群體和下崗工人,他常說:“現在年齡大了,有點干不動了,但我想把這點手藝全都教給那些還沒有生活能力的人……”看到那一個個被他義務收錄的徒弟們憑著手藝自食其力、改善生活,劉全?偰芨械绞值匦牢。
          2153
          2016-11-30
        • 作者:徐英華     舞臺上由八名女演員表演的舞蹈《珊瑚頌》,把當年吉炭舉辦的“慶三.八”時代之聲演出推向了高潮。演員們淋漓盡致的表演不時博得觀眾們對陣陣掌聲。一位上了年紀的老職工感慨地說;“一個基層單位演員的演出,演的這么專業,能引起這樣大的反響,實在難得……”帶著濃厚的興趣,我采訪了這個舞蹈的創編者、一位回到吉林探親的上海知青、炭素廠原301車間女工委員陳美珍。     陳美珍現已60多歲,但依然充滿著朝氣。她身材嬌小,若從她的身材上權衡,很難想像她當年竟能編導出那么好的舞蹈!渡汉黜灐肺璧傅膭摼幘嘟褚延28年,也不知道她是否還會憶起當年的情形。于是,我對著此刻正坐在我面前的她說:“當年你創編的那個舞蹈,至今還讓看過的人津津樂道,能談談你是怎么創編的嗎?”她的眼睛閃爍了一下,用帶有上海韻味的普通話說:“哪像你們說的那樣好!”說著她溫情地瞥了一眼右邊白墻略有所思,隨后才緩緩說道:“《珊瑚頌》這只曲子取材于電影《紅珊瑚》,這個曲子雖然創作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可現在聽起來仍有一種魅力和親切感。我從小就喜歡唱這首歌,這些年來它也一直在我耳畔回響。當年的我就覺得這只曲子最能表達我們的心聲,于是就根據單位幾名女工的素質情況,創編了那個舞蹈。沒想道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演出得那么成功!”望著眼前已近古稀的她,那明亮的眼神中仍閃爍著對舞蹈藝術的執著與追求,我不由得暗生傾佩。于是又問了許多關于她和舞蹈的不解之緣,這才了解到,她自幼喜愛舞蹈藝術,小學三年級的時就考取了上海市少年宮舞蹈班。從小的藝術熏陶和練就的基本功對她以后的幫助很大,上中學時被文藝隊選中、到了工廠又被選為舞蹈演員。這些年來,除了參加一些演出外,還創編了許多舞蹈節目。八七年的時候還在《美在生活中》的匯演中獲得過編導獎;八八年的“健美操”又獲得了最佳節目獎。說到這兒,她看了看自己的身體,感慨地說:“歲數大了,身體也不行了,只好退到后臺了,在上海,我還組織一些老姐妹們跳老年舞呢,我還要用我的余熱,發最大的光,來充實我的生活!”     臨行前,我問她今后還有什么打算時,她回答說:“我不是專門從事舞蹈藝術工作的,可是我熱愛這門藝術,它是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在吉炭工作了這么多年,吉炭的文化對我同樣有著深遠的影響。舞蹈伴著我長大、吉炭培養我成長。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能把吉炭的精神融匯到舞蹈之中,帶到生活中去,把它們帶出吉林、帶到上海,通過我創編的舞蹈向大都市的人們展示我們吉炭特有的文化!
          1476
          2016-11-08
        • 作者:徐英華 起初,小柴搞起健美運動的時候,并沒有引起我的注意,直到聽說他多年來一直堅持健美這項運動,并取得過健美大賽季軍的成績時,才為之愕然。一個本是從事體力勞動的普通工人,是怎樣在另一項展示力與美的運動中取得驕人的成績的呢?帶著幾分崇敬,我走訪了這位年過50的健美季軍獲得者。  柴德華原是吉炭有限公司壓型車間電子配料班班長,公司改制后,進入吉炭集團。雖說我們當年同做過團的工作,但對他并不十分了解,只膚淺地知道他曾搞過健美,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八月的一天下午,我來到了他的家,恰巧碰上他正赤著上身享受灼熱的日光浴。 “呵,好一個健美的身軀,好一尊古希臘的雕像!蔽艺f明來意后,他把我讓進屋里。室內的設計和東西的擺放都很講究,墻上掛著《蒙娜麗莎》畫像,書幾上擺放著米隆的《擲鐵餅者》泥朔,只有地上放著的幾件尚未拾起的健美訓練器械證明著主任那堅持多年的興趣愛好。待我落坐后,他喃喃地說;“其實我沒什么可寫的,年齡漸漸地大了,精力和力量不如從前了,雖說后來又參加了幾次比賽,但成績都不算理想……”不知怎的,眼前的這位健碩的漢子竟讓我感覺有幾分羞澀,一點也看不出這位就是“江城杯”健美季軍的獲得者。我有些納悶,按常理說第一次參加過那樣有影響的大賽,就取得了不凡的成績,應該高興和喜悅才是,可是他的神情卻似乎是對自己取得的成績并不滿意。沉吟片刻,我們才又無拘無束地聊了起來,他告訴我說,他是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走上健美之路的,之前他曾考了幾年的電大,卻終因底子薄而落榜,那時的他感到生活沒有樂趣,彷徨、寂寞,占據了他的心頭。直到有一天,他在街頭的書攤前看到了《健與美》雜志,隨手翻看起來,哪成想雜志中的國外健美明星的照片一瞬間像磁石樣的吸引了他的目光。于是他當即買了一本,把圖片剪下貼在墻上,百般欣賞,聲聲贊嘆,由衷地希望自己也能用有一付突凹清晰的肌肉線條和鋼澆鑄鐵般健美的身軀。恰巧這時吉林市青少年宮舉辦健美學習班,他便帶著一種好奇和向往報了名,沒想到經過短暫的學習生活后,讓他進一步對健美運動深深著迷。學習班結束后,他利用在學習班中學到的要領一天天地練了下去,從此便與健美運動結下不解之緣!澳悄銥槭裁雌珢凵线@項運動呢?”我不解地問他,而他一邊揮著臂膀一邊回答我說:“這三言兩語也說不清,雖說很多人對搞健美運動不理解,不過我覺得人無論做什么或選擇什么樣的工作,總得有一個蓬勃向上的精神追求,這種追求要充分體現出自己獨特的審美價值。我搞健美運動,正是因為它可以作為我精神生活中的一種補充!彼送巴,又意味深長地繼續說道:“人沒有精神追求就無法活啊!蓖纳袂,我不禁暗暗地佩服他執著的精神追求!澳憧!”他指著書幾上擺放著的《擲鐵餅者》對我說:“它對我的影響很大,從這幅作品中,我看到了米隆的追求,也看到了男子漢的剛毅和挺拔不屈的性格,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這種向上的力量……”我靜靜地感受著他的話,幾乎要為他的這段話起身鼓掌。過了一會兒才又問他:“那你搞健美運動,家里的人同意嗎?”他沒有立即回答,只是淡淡地笑笑,隨后指著書幾的玻璃板下的兩張健美畫像說;“就剩這兩張了,其余的都被家人撕了。當年我媽還說過,挺大的人,光著身子讓人家看個沒完,有傷風俗……”     “江城杯”健美大賽,是我市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參加人數多、范圍廣,集中了地區內健美界的各路精英。當我就如何評價這次大賽時,他回答說:“我認為這次大賽的水平還是挺高的,它集中了吉林市的各路健美高手,有些運動員的實力完全可參加國家級的比賽。我堅信,只要我市的健美運動堅持健康地發展下去,在全省、全東北乃至全國必定會有立足之地!薄澳悄銓ψ约涸谀谴未筚愔械谋憩F怎樣看?”我問他。他搖了搖頭輕聲回答道:“不理想啊,不理想,就我的實力而言,我認為我完全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績?墒,由于自己的表現功力不足,初次參加這樣有影響的大賽,心里素質、表演經驗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那你今后還有什么打算嗎?”我又問他!半m說我十分喜歡健美運動,但我首先還是要把我的工作做好。工作之余,我會繼續訓練,不管別人對我怎么品頭論足,我都會堅持我的這種追求。如果有條件的話,我希望參加更大型的比賽,我的目標就是沖出地區,走向全省、全國,奪取冠軍!”他的話鏗鏘有力,充滿了自信。令我也深深體會到,眼前這個雄心勃勃的勇士,除了擁有著英俊的面孔和堅實的臂膀外,那隆起的胸脯和強健的肌肉里更奔涌著吉炭人灼熱的血漿。 采訪結束后,在回家的路上,我反復回味著他的話“人應該有自己的個性,應該有一個蓬勃向上的追求……”多么堅毅的品質!我默默地為他祈福,但愿他在健美運動的路上,一如既往,勇猛拼搏,也由衷地期待他在不久的將來,捧回那向往已久的冠軍杯。 是的,冠軍杯——我們期待著。
          1523
          2016-10-25
        • 作者:徐英華 鐘剛簡介     鐘剛,吉林省海龍縣人,大專學歷。     1972年從長春冶金地質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吉林炭素廠。由于具有播音的天賦和對廣播事業的熱愛,1978年鐘鋼跨進了吉林市人民廣播電臺的大門,開始了他的播音和主持生涯。從播新聞到播專題,他都刻苦鉆研字字斟酌,在多年的播音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1987年,鐘鋼開始了少兒節目的編導和主持工作,成為吉林市的少兒廣播節目的開拓者。從此,少年兒童的廣播不再只是《星星火炬》和《小喇叭》,江城有了“鐘爺爺”。     由于他在少兒廣播節目有了突出的貢獻,1988年,被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孫敬修招入門下,收為自己的惟一的弟子,成為當時全國廣播界的佳話。1990年,隨著廣播節目的改革,吉林市電臺開辟了一檔全新的欄目《空中度假村》。鐘鋼又在這一新興的節目里施展才華,他以自己的風格贏得了眾多的聽眾,該欄目也成為當時收聽率最高的廣播節目。1996年,中央電視臺青少部的負責人聽說吉林市有個“鐘爺爺”。隨后,鐘鋼加盟央視的《大風車》,與鞠萍、董浩和劉純燕一起,成為《大風車》的四大主持人,《鐘爺爺講故事》講到了全國。     帶著央視少兒節目的經驗和理念,1998年,鐘鋼回到了江城。在吉林市電視臺創辦了青少部,開辟了江城自己的青少年電視節目,他開辦的《三色太陽》成為了知名的品牌欄目,深受江城青少年觀眾的喜愛。由于鐘鋼對少兒廣播電視事業的特殊貢獻和在全國業內的影響,他于1991年與央視的趙忠祥、沈力、楊瀾等國內著名的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一起,榮獲了全國主持人金話筒開拓獎。鐘鋼還曾先后榮獲吉林省勞動模范、行業拔尖人才和政府特殊津貼等多項榮譽。2006年3月16日21時35分,鐘鋼因病與世長辭,享年52歲。 (接上篇)     對酸,鐘鋼說:“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滋味,你要把酸當作發酵劑,變成你前進的動力!  人生不會一帆風順。鐘鋼初到電臺時,播了一段時間的天氣預報。別的播音員念完稿都加上自己的名字,說剛才這篇文章是某某播報的,只有天氣預報不露名,有點像球場上的“板凳隊員”。我想當時他心里肯定有點兒酸。那時的播音不像現在多樣化,男播音員都學夏青、方明等名家,女播音員都學葛蘭、虹云等人。你想來點別的,搞點花樣肯定會被視為“非正統”。鐘鋼的聲音有他的特質,怎樣形成自己的風格,這是他經常思考的一件大事。有一次我們閑談時,扯到了梅蘭芳如何成為一代宗師的,他很有感悟。他從辦《小紅花》欄目給孩子們講故事開始,到成為孫敬修先生的關門弟子,他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路。記得他跟我們幾個弟兄們說,他剛拜孫老為師時,拿出他講得兒童故事磁帶,孫老聽后說,“你是我收的最后一個徒弟,卻比我教的第一個徒弟還像我!睂O老的評價使他信心大增,也使他對聲音的鉆研更加用心,更加刻苦。聽他在廣播里,電視里的朗誦也好,播音也好,我認為那還不是他的絕活。他跟我說過,他能有名有姓的模仿三四十個名人的聲音,我半信半疑,直到有一個酒會,大家讓鐘鋼來個“絕活”,借著酒勁,他起來說了一段大家都熟知的“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有個大和尚給小和尚講故事”……這么簡單的幾句話他重復說了七遍,每一遍蒼老一點,最后一遍像百歲老人,博得滿堂喝彩,齊贊曰:不愧為全國“金話筒”。 鐘鋼常說:“一個人能不能被人理解,一個人的價值能不能被人正確評估,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價值是不是社會需要的。在人生進程中可能會被“涼”一會兒,心里可能感覺有點酸,這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滋味嘛!有了它才五味俱全,人生才算豐富多彩,人們最喜歡吃的好饅頭在出鍋之前都曾經是酸的! 對甜,鐘鋼說:“過程的細節決定成敗,只要認真做好每個細節,有什么樣的結果不必過于在意! 鐘鋼得過多少獎,我說不清,估計他也難以準確回答。因為他獲得的大大小小獎項太多了。我只記得他獲得過兩次全國“金話筒”獎。他的《小紅花》欄目獲得全國少兒節目七連冠,曾被評為吉林省拔尖人才……他獲這些獎時好像沒有什么驚喜。以前,一個月內我們三五個好友總要喝個幾次小酒,而他獲獎時從卻未找過我們舉杯慶賀一番,都是在我們去他家之后,看到書架上又多了個獎杯或證書什么的,問他,他才隨口一說,全不在意。 1991年,他開播《空中渡假村》,因為是全國第一家直播節目,當時在全國引發熱烈反響,當時吉炭也有人應邀當過觀眾。那些天他真是忙壞了,我真猜不透他哪兒來的那么多的精力,哪兒來的那么多的知識和閱歷。因為那是個雜志性的大板塊節目,不但天天要有新形式、新內容,而且還要天天回答聽眾提出的各種各樣問題,這是常人難以應付的,而他卻能做到天天精彩、妙語連珠。那段時間,我們經常在一起喝酒(當時只能在他家,他的工資也就是一百元剛出頭),可以說,他極為興奮,海闊天空,由衷的大笑,言談間充滿了自豪和幸福。記得是1992年2月12日,我從黨校畢業回單位仍擔任團干部,他便邀請我和吉炭的團干部們參加了一檔直播節目。在節目中,我還代表吉炭人說了幾句祝福家鄉的話。他也說:“我能有今天,離不開吉炭對我的培養,是吉炭精神一直鼓舞和鞭策著我!薄犊罩卸杉俅濉窓谀客2ズ,我才知道,他早當上了電臺文藝部副主任,這個節目也被全國廣電系統評為節目主持人“開拓杯”金獎。這件事,在我們多次接觸中他從未提到過。 連獲大獎都不覺得甜,那什么東西他認為是甜呢?是熟人、是朋友。同事們稱贊他時,他總說:“行了,別說這個,說點兒別的吧!币郧,一有機會我經常同他一起乘出租車去飯店,大概有十幾次碰到這樣的情況:的哥或服務員們聽到他那特質的聲音,總要忍不住回頭看看,等我們下車付款或結帳時,他們都真誠的說:“鐘老師,我是從小聽您故事長大的,今天算我有幸,這錢咱說啥也不能要!泵慨斶@時,我都會看到他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在我看來,他不太注重金杯銀杯,反而很注重百姓們的口碑。 在我的記憶中,鐘鋼做事認真,追求不懈,力爭完美。他的本職工作使他更加深刻理解細節決定成敗。播音中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要精雕細刻,每個字在句中的作用,怎樣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等等。鐘鋼說:“所謂刻苦鉆研,就是對細節的創造,只要細節成功,結果給個什么獎勵都是次要的,因為你在細節上已經有了創造,有了收獲,已經提前獲得獎勵——你又突破了一個新的難題,你的實際能力又有了新的提高! 鐘起福為什么成了鐘鋼,他說:“是吉炭301車間這片神奇的土地養培了我,使我終生受益! 這樣的話,鐘鋼不只對吉炭人講過,我聽到他在很多公開場合,甚至他的工作匯報里都提到過。吉炭301車間到底給了他什么,使他終生難忘和常懷感恩之情呢?用他離開吉炭成名以后常說的一句話,就是“301車間有個好氛圍,有一大幫有著正能量的好哥們兒,我有今天,就是我血液里始終有301的無形資產!边@大概就是以前人們議論的301有一種無形文化吧。 這些天鐘鋼和301始終在我們腦海里出現。從301出來的人很多,無論干什么,干得都不錯,比如,前吉林省副省長李介車,前甘肅省常務副省長郭琨。當公司級領導的更是不計其數。而他們又都忘不了301,每每到重要的節假日也都來函、來電或通過其它方式對吉炭、對301給予問侯。這種現象不斷的重疊、凝聚,301文化的核心內涵在我們腦海里逐漸清晰起來。那就是:追求、責任、熱情。 追求:就是為了理想,永不放棄,再苦再累也不后退,再難再險也要奮力前行。 責任:上級交給你一項工作,你就要人在陣地在,守土有責,認真做好。 熱情:對工作、對同志、對朋友都要有火一樣的熱情,這種熱情是真誠的,是負責任的。 這幾樣東西不僅僅在鐘鋼身上存在,別人也認同。 當前,習近平同志提出了“中國夢”,我認為301文化現象也含其中。 我想,鐘鋼也許從站在人生起跑線之際,就開始了忘我的全力沖刺,以至沖到人生終點,自己竟渾然不覺,他才52歲,實在令人痛惜。 鐘鋼不在了,但他的聲音、他的故事不但會感動同代人,也會激勵后人。 鐘鋼,他的聲音永恒。                                                             2016年8月20日  
          2195
          2016-10-19
        • 作者:徐英華 鐘剛簡介 鐘剛,吉林省海龍縣人,大專學歷。     1972年從長春冶金地質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吉林炭素廠。由于具有播音的天賦和對廣播事業的熱愛,1978年鐘鋼跨進了吉林市人民廣播電臺的大門,開始了他的播音和主持生涯。從播新聞到播專題,他都刻苦鉆研字字斟酌,在多年的播音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1987年,鐘鋼開始了少兒節目的編導和主持工作,成為吉林市的少兒廣播節目的開拓者。從此,少年兒童的廣播不再只是《星星火炬》和《小喇叭》,江城有了“鐘爺爺”。        由于他在少兒廣播節目有了突出的貢獻,1988年,被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孫敬修招入門下,收為自己的惟一的弟子,成為當時全國廣播界的佳話。1990年,隨著廣播節目的改革,吉林市電臺開辟了一檔全新的欄目《空中度假村》。鐘鋼又在這一新興的節目里施展才華,他以自己的風格贏得了眾多的聽眾,該欄目也成為當時收聽率最高的廣播節目。1996年,中央電視臺青少部的負責人聽說吉林市有個“鐘爺爺”。隨后,鐘鋼加盟央視的《大風車》,與鞠萍、董浩和劉純燕一起,成為《大風車》的四大主持人,《鐘爺爺講故事》講到了全國。     帶著央視少兒節目的經驗和理念,1998年,鐘鋼回到了江城。在吉林市電視臺創辦了青少部,開辟了江城自己的青少年電視節目,他開辦的《三色太陽》成為了知名的品牌欄目,深受江城青少年觀眾的喜愛。由于鐘鋼對少兒廣播電視事業的特殊貢獻和在全國業內的影響,他于1991年與央視的趙忠祥、沈力、楊瀾等國內著名的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一起,榮獲了全國主持人金話筒開拓獎。鐘鋼還曾先后榮獲吉林省勞動模范、行業拔尖人才和政府特殊津貼等多項榮譽。2006年3月16日21時35分,鐘鋼因病與世長辭,享年52歲。     時間荏苒,轉眼間,鐘鋼開我們十年了,從公元2006年3月16日起,人們就再也聽不到鐘鋼的聲音了。這天,他帶著對事業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眷戀永遠的走了……     人們議論鐘鋼,惋惜鐘鋼,首先是對他的聲音的迷戀。的確,他對語言藝術的表達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和創造。聽他講兒童故事,你會感到他是一個飽經滄桑而又慈祥的“鐘爺爺”;聽他對大量改革專題片的配音,你會感到滾滾的沉雷和聲聲的號角,讓人拍案而起,奮力前行;聽他對古詩和散文的朗誦,你會有風吻青山,潤物細無聲之感。毫不夸張的說,聽鐘鋼的朗誦和配音,實實在在是藝術的享受?上,這些都已經化做天籟之音,只有他的光碟和錄音留存在世上。     在為鐘鋼送行的路上,同行們說他干得風光,走得風光;說他干了很多事,還想干更多事;說他不幸英年早逝,留下足跡鞭策后人……     回憶起當年的那一幕,虎牛溝廣場上陰云密布,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什么。人們嘆息、扼腕、頓足、痛苦。哀樂聲中,鐘鋼駕鶴西歸,漸行漸遠……     原本是吉林炭素廠一名普通職工的鐘起福(鐘鋼的真實姓名),怎么變成了江城名人、讓人愛戴的鐘鋼了呢?作為與鐘鋼交往多年的好友,這么多年我經常陷入沉思。我們交往數十年,從未間斷,他前行的路上,每個腳印上都有著鮮活的故事,讓人難以忘懷。我們不是從事播音工作的,當然寫不了他是如何拿到全國“金話筒”獎的業務傳記,就說說我們飯后茶余接觸的鐘鋼吧,也許這更能真實地反映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算是《鐘鋼外傳》吧。那就先從鐘鋼的苦辣酸甜說起吧。     對苦,鐘鋼說:“年輕時吃點苦,會是你終生受益”。     我剛認識鐘鋼時,是在年70代中期,那時我剛接替死去的父親接班來廠工作,我住在廠區,他家住在一幢鐵路住宅的平房里,全家6口人擠一鋪大炕。鐘鋼的父親是吉鐵材料廠的一名科長,全身充滿那個時代“布爾什維克”的味道。記得當時有一次在他家吃飯,我提議等他父親下班回來一起吃,他媽說:“你鐘叔今天在單位陪領導吃飯,咱們先吃吧”。我們沒吃幾口,他父親就回來了,脫鞋往炕上一坐便說拿酒來。他媽問:“你沒陪領導吃飯嗎?”他父親說:“我只吃了4口拉皮,喝了一個牛眼珠(酒杯)不到4角錢,不像那些人交了5角陪餐,吃了5元錢東西,人到什么時候都得自費”。然后他父親端起酒杯與我們暢飲,喝了有半斤。這件事給我的印象極為深刻,至今腦海還浮現出他父親那種義正辭言的形象。有這樣的父親,家教肯定很嚴。     “文革”期間,他父親不允許他出門,讓他在家整天練仿宋字,以至成了名人的鐘鋼,寫起字來還是一筆一劃,方方正正。每當看到我在紙上草上飛時,他總忍不住說:“我就不會寫連筆字,有時候靈感一閃即過,等寫到需要的時候,卻怎么也想不起來!     他的家庭經濟條件極其一般。結婚前他自己動手做高低柜、沙發。把磚棚子砌上炕,裱糊一番就成了新房,冬天四壁寒霜。很難想象,就是在那間房里,他竟手抄了《李白杜甫詩選》、《陸游詩選》等等。在我的文友中,他是手抄本最多的一個。     鐘鋼于1972年分到吉炭301車間一工段,工種是破碎,俗稱“打大塊”。這活很臟、很累,但一有空閑,他就利用工余時間跟開抓斗天車的師傅打得火熱,并乘機學會開抓斗,直到他離開吉炭,也從沒聽他說過煅燒爐的活臟、熱、苦、累,每天都精神飽滿的上班。在他離開吉炭之后,301的那些有點愛好的人經常小聚,也從未聽到他對吉炭的艱苦有過抱怨。相反我幾次在電臺、電視臺都聽鐘鋼對新來的同事講:趁年輕時吃點苦,多學點本領會讓你終生受益。我還聽到鐘鋼不止一次地對他兒子說:“真應該把你送到吉炭301車間干個三、五年,出來肯定出息。     鐘鋼對生活中的磨難表現出一種豁達,能主動把磨難當成磨練,這為他今后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對辣,鐘鋼說:“挫折是最珍貴的學費,它能讓你終生不忘”      鐘鋼一分到班組,他的天賦就立刻被發現了。班里讓他天天讀報,他也非常喜歡這個“額外差事”,每篇文章都讀得抑揚頓挫,非常投入。對此,我也常對他說,“你是301車間個人興趣與革命需要結合最好的人,不同的是,你把興趣變成了追求,你把興趣擴大成了事業,所以你成了鐘鋼。     鐘鋼報紙念得好,被廠廣播站知道了。正好當時的女播音員請長假,經請示就把他借到廣播站幫忙。在那里,他每天喜形于色,匆匆忙忙,真想要好好干一番。干到快要4個月的時候,有一天中午,廠革委會領導開完會到食堂吃飯,路上聽廠廣播喇叭傳出一個洪亮男中音,有個領導就問是誰?有人回答說是301的工人,叫鐘起福。又有個領導問他多大歲數,回答說他二十幾歲。這位領導當時就指示,“這么好的歲數不正是在301出力的時候嗎?這不是浪費人才嗎?快點換女的吧!钡诙,廠廣播馬上就換了人。     那幾天鐘鋼的臉色不好看。但過幾天他便想開了,對我說:“領導說的也對,像我這么大的小伙子不掄大錘,去念報紙,誰能沒意見?”說來也巧,十幾年后,我廠要晉國家二級企業,需要有一部電視專題片,工廠把鐘鋼找來配音。廠領導審完片后,李圣華廠長問:“這聲音這么好是誰配的?”有人說,這是原我廠的鐘鋼、301的鐘起福,李廠長當時拍了桌子說:“這樣的人才怎么能放呢?”在場人只好訕笑一下,“當時你不是沒當廠長嘛!     可以說鐘鋼當時沒有當上吉炭廣播員,是因為“革命需要”讓他當上了生產第一線的勞動者,實在是被“辣”了一下。無獨有偶,他在電臺工作時又被“辣”了一下。  剛粉碎“四人幫”時,有部話劇是宗福先寫的叫《于無聲處》,在社會反響挺大。鐘鋼當時在電臺播音組當播音員,他感到當時市電臺的節目形式太單調,就自己動手把宗福先的小說《入黨》改編成了廣播劇。我下班后隨便到了他的家,看來他是一夜未睡,進屋時只見他光著膀子,可能寫得太累了,一張滿族的長條飯桌兩腿搭在炕面上,兩腳蹬在炕墻上,桌面傾斜,一炕稿紙,嘴里還說“快了,快了!蔽乙豢从幸话俣囗。電臺領導看了很滿意,不幾天就配備人員開播了,我聽后感到還真挺好,心想這回他該露臉受表揚了。  過幾天我又去看他,以為他會得到嘉獎而興高采烈,興許還能混頓小酒。沒想到他的臉色如同當年沒當上播音員一樣。我問他為啥,他說,“別提了,我滿以為咱做的是好事,不要名,不要錢,但別人認為咱是出風頭!彼f,“播音組的人說,你是播音員,不安心自己的本職工作,搞什么劇本?荒了自己的地,種了別人的田;文藝部的人說,“播音員搞什么劇本,編輯寫什么你就念什么得了,你要能寫劇本,還要我們文藝部干什么?”  是的,這事誰聽了都生氣。這是我所知道的鐘鋼兩次嘗到“辣”的滋味。但是我很少聽到他對這些事的抱怨,特別是成名之后,偶爾有人提到,他總是哈哈一笑:“那算多大個事呀!”他經常說,人生受點挫折,只要能正確對待,壞事就能變好事。特別是年輕時,多受點挫折比多受到表揚讓人進步更快,挫折是你付出的最珍貴的學費。讓你終身不忘,一生受益。
          3006
          2016-10-18
        • 文章作者:徐英華 谷鋼簡介: 谷鋼,1942年生于吉林省,1958年參加工作,1961年在201廠工會從事美術宣傳工作。1980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遼寧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曾擔任吉林藝術學院、遼寧師范大學美術系主任。從60年代開始,創作的作品曾先后參加第四、六、九、十屆全國美展,全國紀念建軍、建黨美展,首屆中國油畫展,中國油畫肖像藝術百年展,全國水彩畫,全國粉彩畫等展覽。 所獲的主要獎項有:全國宣傳畫展二等獎、和平與正義國際美展銅獎、全國寫生畫展佳作獎、首屆全國水彩人物畫展銀獎、首屆全國粉畫展銀獎、首屆全國小幅水彩畫展銀獎、美國第三十一屆國際粉彩畫展一等獎、第二屆中國美術金彩獎作品展銅獎、第十屆全國美展銅獎。作品被中國美術館、蘇州粉畫藝術館、金彩獎組委會等單位以及國外私人收藏。著有《油畫人物寫生》、《谷鋼油畫風景寫生》、《谷鋼油畫人物寫生》、《谷鋼油畫〈大慶人〉》、《谷鋼油畫寫生》等。 谷鋼走了,帶著人們的眷戀安詳地走了。聽到那令人心碎的消息還是在前幾天一個文友的晚餐會上。文友說:“原來在你單位的那個畫家谷鋼8月16日突發心臟病走了!甭牭截,我當時手腳一陣冰冷,一陣眩暈。穩了好一陣,才沒被噩耗擊倒。想著剛上班那陣子,因為工作的事,單位讓我去找他,他的音容笑貌仿佛猶在我眼前……可現在,唉……一股悲傷從內心深處向外彌散,不知什么時候淚水已奪眶而出。 谷鋼走了,他走的是那么突然,他的離去令人思之痛之。 谷鋼1942年4月16日出生,1958年參加工作,1961年在201廠工會從事美術宣傳工作,22歲時他創作的油畫《慶豐收》入選全國美術作品展覽,1977年,36歲的他和陳丹青等一起成為我國恢復高考后中央美術學院在全國招收的首屆研究生班第一批研究生。1980年畢業后,他歷任吉林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遼寧師范大學美術系主任、教授兼大連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顧問等職,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谷鋼在30多年的美術教學生涯中,桃李滿天下,在藝術創作中成績斐然。他1995年應邀日本講學并舉辦個人畫展,1998年出席全國第五次文代會,1999年赴俄羅斯考察訪問,2011年赴歐洲采風。他的油畫從1964年參加全國第四屆美展起,有11件作品獲全國大獎,8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還出版過多部專著。他的作品注重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受到各界觀眾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2008年,他受文化部委托,創作完成了國家最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大慶人》的創作任務,大連市等單位還為谷鋼的油畫作品舉辦了“谷鋼油畫《大慶人》油畫創作展”,展出了作品完整的創作過程。2010年,大連市授予他“金蘋果”獎榮譽。2014年7月23日,《光明日報》以正版篇幅刊發了評論谷鋼巨幅油畫作品《董必武簽署聯合國憲章》的長篇文章,對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給予了充分的肯定。2015年6月30日,中共黨史學會在京舉辦的“民族先鋒中流砥柱”美術作品展中,谷鋼一人就展出4件作品。 作為一位德藝雙馨、德高望重的著名畫家,他的作品和藝術專著好評如潮,成就卓越輝煌,而他自己卻向來低調,多次拒絕好友為他舉辦個展的建議。作為藝術家中的共產黨員,他嚴于律己,堅持原則,愛憎分明,人格高尚,他是我們在做人、做事、藝術創作中永遠學習的楷模。 谷鋼的辭世,如同戰士在戰場上犧牲一樣壯烈,他對藝術創作的堅持和執著讓我們心痛和震撼,谷鋼的一生,是幸福而光輝的一生,他的藝術人生永遠讓我們欽佩和深深的敬仰。 谷鋼與我們永別了,但他的高尚師德和不懈的藝術追求仍然在繼續照亮我們的內心,繼續鼓舞我們前行,他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2142
          2016-09-02
        国产日韩制服丝袜第一页

        <ol id="hfdfl"></ol>
        <rp id="hfdfl"><ruby id="hfdfl"><font id="hfdfl"></font></ruby></rp>
            <p id="hfdfl"><ol id="hfdfl"><b id="hfdfl"></b></ol></p>

            <nobr id="hfdfl"><p id="hfdfl"><ruby id="hfdfl"></ruby></p></nobr>
            <rp id="hfdfl"><i id="hfdfl"></i></rp>
              <big id="hfdfl"></big>
              <th id="hfdfl"></th>

              <noframes id="hfd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