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盛杰
201廠原副廠長 離休干部
1954年春,為支援國家建設,我懷著十分激動的心情,從福建來到201工作。
當時尚處在建國初期,面對舊中國的貧窮和落后,人民生活水平相對較低,百廢待興。飽嘗過失學、失業和流浪痛苦的我,曾投身于革命,參加過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三年經濟恢復工作,而如今又能為祖國的工業建設貢獻力量,心里便有種說不出的光榮和自豪感。一想到自己可以參與到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洪流之中,為了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宏偉目標,我便毫不猶豫地來到了201廠。
初入工廠時,我發現廠內的管理和我過去所從事的部隊工作有很多不同,對于像我這樣從部隊走出來的人,一切都要從頭學起。那時,工廠才剛剛開始動工,工人們都在培訓中。我剛到不久,于是被派到撫順301廠實習。一進工廠,我瞬間感覺自己真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一切都那么陌生,又感到十分新鮮。在301廠,我在工程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從產品的用途學起,漸漸地掌握了生產工藝流程、各類設備的名稱,以及設備的操作性能、規程,崗位責任制等管理知識。短短的幾個月下來,已收獲良多。雖然實習時間不長,但這對后來我回廠開展生產準備、組織試車投產等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至今想起,我仍感親切和難忘。
回到了201廠后,我便積極參與到新廠的建設之中,經過數百個晝夜的辛勤勞動,在一片不毛之地上我們僅用兩年多的一點的時間,建起了我國第一個電極廠,其速度和質量都是空前的。
創業是艱難的,收獲是甜美的。當八十多米高的煙囪第一個在松花江之濱昂然挺立時,當剪彩的人群涌進工廠大門時,當第一根電極從水壓機一點點擠壓出來時,我們每個人都留下了激動的淚水,同時心中充滿了喜悅。我們真的很驕傲,中國的第一根電極便從這里誕生了,我們終于可以驕傲的說:電極靠進口的時代從此結束了!
我在201廠工作四年里,一開始在石墨化車間,后來調任生產副廠長;其后,隨著石墨化一、二車間合并,我又回去當了車間主任;1957年,我再次調回廠部擔任生產副廠長。期間兩上兩下的工作經歷,對我后來積累下很多生產管理經驗大有幫助。下到基層,我掌握了生產工藝流程和技術管理、人員思想等情況,上調機關,我更可以縱觀全廠生產格局,作出合理安排。也正是由于我既熟悉生產又通曉管理,使我成了很快地成了炭素生產管理中的行家里手。
在201廠的四年里,我也經歷過很多改革。工廠初期參照前蘇聯模式,實行“一長制”。后來,又由“一長制”,改為實行了“書記制”。而歷史證明,無論是“一長制”還是“書記制”都不完全科學,工廠最終還是在上級的正確指導下摸索出了一套符合自身發展的管理形式,雖幾經坎坷,但道路卻越走越寬。
如今的201廠已經走過了60多年的光輝歷程,雖然現在我已離休,不謀時政,但當年的往事,仍令我記憶猶新,就仿佛是昨天發生的一樣,每當聽到有人講起工廠的情況及成績,我仍感到莫大的欣慰。同時我也堅信,堅信吉炭在新時期下、在一代又一代頑強拼搏的吉炭人的努力下,一定會實現更大的發展,吉炭的明天會更好!